TechCrunch 与信息混乱

前天早上出门前的一段时间,我偶然间打开了著名的科技 blog TechCrunch。这个 blog 我很早之前就听说了,但我从来没有直接的阅读它。因为它的信息量非常大,而它的主题——一些新兴的计算机科技不是我特别关心的,因此我从来不订阅上面的文章,而是转而关注一些信息量稍微小一些的技术 blog。

虽然说我知道它的信息量大,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它的信息量居然大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那天早上,我首先打开了 TechCrunch 的主页,然后又去别处做了点事情,不到 5 分钟后回来,刷新了一下页面,结果发现它竟然多出了 2 篇篇幅不小的文章。而这竟然不是偶然情况!在之后的几分钟之内,我有意识的刷新页面观察它,发现几乎每隔几分钟都回有新的文章发布,这实在是太惊人了!

首先,从技术上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特别是这种多人协同书写的网站,在人数多的时候会有相当严重的效能问题。我那天早上正巧还读了 MediaWiki 的历史,里面举了维基百科在开始的几年遇到的访问量过大的问题。虽然我不知道维基百科目前的写入操作的频率是多少,但我在我观察 TechCrunch 的那一段时间内,感觉 TechCrunch 的写操作已经相当频繁了,毕竟一刷新就出来几篇新文章,太直观了。写操作尚且如此,读的人数应该更多。TechCrunch 使用 WordPress.com VIP 的服务,我对这个服务了解不多,只是知道它很贵,估计它会很好的解决这种高流量的问题吧。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从内容上来说,TechCrunch 的容量相当巨大。我数了一下,1 月 17 日总共发布了 56 篇文章。保守估计,如果每年 TechCrunch 都会发布 50 篇文章的话,那么它一个月的文章数量会有 1500 篇,一年的文章数目会有 18000 篇文章。这些文章不需要长篇大论,比方说每篇文章平均的字数是 150 个英文单词,那么一年下来 TechCrunch 相当于写了一部 2700000 字的书。这仅仅是一年的内容含量。

我在 2009 年写过两篇文章:《Web 2.0 和熵》和《互联网应用的趋势》,提出了互联网应用发展的两个方向——秩序和混乱。有些应用是给我们带来秩序的,也就是把信息的熵(混乱程度)降低的,比如 wiki;有些应用则恰恰相反,比如微博。宇宙的发展趋势是趋于混乱,互联网也是类似,因为制造混乱比制造秩序容易(想象你是发一条微博容易还是整理一篇 wiki 条目容易),但总体来说两者都在或快或慢的发展着,目前是维持了一个平衡。

前天我在惊讶于 TechCrunch 的更新速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TechCrunch 是创造了混乱还是创造了秩序?

从这个网站输出的信息量来看,它是制造了混乱。几篇文章是没法产生很强硬的秩序的,这样文章的频率多了,信息输出的就更加混乱了,估计没几个人不用做事把 TechCrunch 的每篇文章都通读一遍。但也不是绝对如此。把世界各地科技发展的新闻总结成文章,汇编到一个网站来发表,着其实也是产生了秩序。虽然说这些信息的时效性未必很强,但总归是被总结成了人类可以方便阅读吸收的形式。倒地是产生秩序还是产生混乱,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论。

作为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生的中国人,我家里有父母辈的亲戚于九十年代初期在机关里工作。在那里给我的一个很大的印象就是报纸。每个办公室里都有一个报架,用很长的一根木头把报纸都钉起来,人们日常的重大休闲活动之一就是读报。那些机关报纸在我小时候还没有懂很多事之前看起来要多枯燥有多枯燥,不过我的印象特别的深刻。

看了 TechCrunch 的网站,我觉得它其实就跟我们那时候的报纸一样。那时候报纸的主题是机关的文件、精神等等,而 TechCrunch 的主题则是科技产品。如果把 web 版的 TechCrunch 做成报纸,我觉得我就可以更加自然的去看待它了——其实它跟报纸也没什么不同么。我过去可以接受看报纸,我估计我应该也可以接受 TechCrunch 这种信息量,因为两者之间是非常相似的。

报纸呢?报纸又是创造秩序还是创造混乱的东西呢?或许两者都有。信息被编译成了文章,着创造了秩序,而每天的报纸的流量,又创造了混乱。我们看完报纸是不是就会扔掉而不再关心它了呢?还是说我们要把它们存档留待日后搜索?对于普通人来说我看机会大概不大吧。TechCrunch,或许就是在用做报纸的方法来做一个 web 2.0 网站,虽然我还没有从报纸的模式转换到网站的模式,但信息确实是足量了。不过我隐隐觉得把报纸放在网络上这种做法行不通,TechCrunch 目前的形式也不是我喜欢阅读的形式。虽然我还没有这方面的论证,但我觉得我们应该会发掘出更加适合报纸类站点的 web 2.0 模式。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