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软件组合

我正在下载 iLife 11。

今天在 VeryCD 上看到了有 iLife 11 的下载,我才知道原来 iLife 发布了新版本,然后去了苹果官网上一看,才知道这是这两天的 Special Event 上发布的,同时发布的还有新型的 MacBook Air。最近阅读我的 RSS 列表的时间少了,因此对于业界的一些新闻就不那么关注了,有些落伍了。

iLife 是几个软件的组合包,比如有 iPhoto、iMovie、GarageBand、iWeb 等,印象里似乎早几年 iTunes 也包含在内。iLife 是买 Mac 的时候附送的软件,在这次的 Special Event 上 Steve 又说了一次“有些人是因为 iLife 买 Mac 的”。

我的机器上只有 iPhoto,其余的都被我删掉了,因为我从来没有用过它们。我不需要编辑视频;随身乐器只有一把口琴,不需要编辑声音;网页多数是自己写 HTML 或用 WordPress 等程序生成,因此就没有了使用 iLife 里面其它软件的必要,而且我对这些方面的应用丝毫没有兴趣。使用 iPhoto 是因为我想有个图片管理软件,iPhoto 看上去不错。

不过最近大半年我连 iPhoto 也不大用了,原因之一是它的照片管理在硬盘文件层次上太令人失望了。苹果的设计是你只能用给你的软件界面来操作你的图片,至于图片在硬盘上是怎么存储的你就不用管了,也不应该管。Pictures 目录下的 iPhoto Library 目录是 iPhoto 保存图片的地方,在 Finder 里面双击这个目录会启动 iPhoto,也就是说苹果禁止用户来操作这个目录下的文件,只有用右键点击后选择“Show Package Contents”才可以看到里面的庐山真面目。我忘了我怎么操作里面的文件了,反正从某一天起我的 iPhoto 里面的照片就有了问题了。同一个组的照片被莫名其妙的分到了不同的组,我一开始也搞不清楚这些组里的照片是重复还是只有一份,导致了删除了几张照片。而且这写组也无法合并,似乎重启 iPhoto 之后就又恢复到了过去的样子。

我不常使用 iPhoto 的另一点原因是,我在 2008 年 4 月购买的 MacBook 已经有点超负荷了。我的 MacBook 配置应该算是不错的,CPU 为 Core 2 Duo 2.4GHz,内存为 2GB,这样的配置甚至超出了这次新发布的 MacBook Air 的最高版本。但开机一端时间之后,就开始有些卡了,像 iPhoto 这类程序则会加剧这种卡的效果。

于是我开始寻找了一些 iPhoto 的替代品,比如 Picasa for Mac、ACDSee for Mac 之类的。Picasa 还可以,在照片管理方面和 iPhoto 差别不大,但开始的时候大约 70% 的 CPU 使用率让我一直有些阴影。而且因为 Google 自己有相册网站,所以 Picasa 只支持把照片上传到 Picasaweb 上,而往 Flickr 上传照片就不大容易了。由于已经买了 Flickr Pro,所以我一直用 Flickr 做我的主要的相册,而且 Picasaweb 早就在国内无法访问了,在这方面 Picasa 就不如 iPhoto 做的好了。ACDSee 还在 beta 版,不过我从 PC 上就早用 IrfanView 替代 ACDSee 了,所以对 ACDSee 并不怎么热衷。ACDSee for Mac 我感觉起来中规中矩,速度并不飞快,功能也并不多,而且 beta 版只让使用有限的时间,挺麻烦的,所以我一直没怎么使用。我目前主要管理照片是勉强用着 Picasa,有时候也直接去照片目录去浏览或其它操作。

这次看到 iLife 11 发布后,本来觉得只有一个我不常使用的 iPhoto 我还稍微有点兴趣,所以就不想更新了。不过突然想到也许新版本的 iPhoto 里面会改善文件管理的问题呢,所以就想升级一下试试。我看了 Special Event 的视频,关于 iLife 11 的介绍仅限于新功能,对于文件管理方面,估计没什么噱头,所以在 Special Event 上很可能没有机会提到,我也就只能赌一下看看苹果会不会改进这方面。而 iLife 11 里面其它的新东西照样无法激起我使用的兴趣。比如 iMovie 的视频编辑,trailor 制作,看着人家在台上演示觉得挺有意思,可实际上我是没有耐心花时间去搞这么个东西的,而且我根本也没有摄像设备。我觉得 iMovie 和 GarageBand 这种软件,实际上使用的人数并不多。所以我感觉 Steve 说“有人是因为 iLife 才买 Mac 的”这种话是绝对不符合实际的。

其实,我对于苹果开发像 iMovie 这种软件感觉比较不解的。我觉得像 iMovie、GarageBand 这类软件,应该是由小公司或者小团队来开发的。苹果把主要精力放在硬件和必要的软件上就可以了。必要的软件有操作系统就可以了,像 iTunes、iPhoto 这样的管理软件还可以接受。而 iMovie 已经可以勉强算作生产软件了,再一起推出就有些过了。其实我觉得苹果可以把 iMovie 这写软件卖掉,iMovie 现在弄得高不成低不就,地位比较尴尬。与其研究这些非常非常小众的软件,不如把精力放在 iWork 上还好一点。

苹果在 Mac 上放的软件,其实与系统本身的结合并不是特别紧密。相比于 IE 和 Windows 的结合度,像 iTunes、Safari 这类的软件都可以从 Mac OS X 中(至少)剥离一部分。人们说 Mac 的可用度高,我觉得是因为这写软件都已经预先配置了,一旦换掉其中的一部分,用别的代替,默认情况下照样会出一些问题。比如说我用 VOX 代替 iTunes,键盘上的播放暂停、前一首和后一首的快捷键都可以操作 VOX,但我按下这些键的时候,VOX 响应的同时,系统会自动启动 iTunes,几次下来让我相当不爽。

所以,苹果的产品给我好的感觉是这些“基础软件组合”,它们之间由于提前调配好了,所以用起来感觉不错。但更换了其它软件之后,问题仍然是存在的。

另外,今天看到了新 MacBook Air 发布的消息,感觉不错。我最喜欢新产品的地方是电池,可以达到 7 小时使用时间。而我现在用的 MacBook 的电池经过这几年的老化,现在已经坚持不到刚开始时的 3 个小时了。

更令我高兴的是,苹果开始关注 instant on 这个概念了。MacBook Air 的介绍中特地说了 30 天待机时间这个事,就是说平时 MacBook Air 不需要关闭,翻开盖就可以用。我觉得电脑就是应该这样用的,我目前也是这样用我的 MacBook 的。比方说要去学校了,就把 MacBook 的盖子一盖,放到书包里背着就去学校了;到了学校把盖子一翻,2 秒钟就可以使用了。电脑在中国普及的时间其实并不算长,大多数人(尤其是上一代的人)还把电脑看的非常神秘,恨不得把电脑供着而轻易不用。我觉得电脑其实也是一种日常消耗品,只是比普通的电子产品的价格高一些罢了,应该像用文曲星那样用电脑。过于小心翼翼的对待电脑,电脑永远也不能真正的成为人类的服务者。

《基础软件组合》有6条评论

  1. 说实话我非常不习惯itunes和iphoto的管理模式…… 我倒是更可能用iMovie和GarageBand 我比较喜欢玩多媒体的东西,秀起来很炫

    回复
  2. XnView比IrfanView用起来顺手些

    普通家庭用户对于操作系统自带的渣渣多媒体编辑软件一向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爱- –

    回复
  3. GarageBand 是个很好玩的应用,可以用来自己创作歌曲,博主会乐器的话,也可以尝试下自己写曲,演奏,录制,混音,非常棒的软件,但让我不爽的是,GarageBand 的谱曲中,似乎一支曲子不可以中途变拍子。 国外玩家很多都会搞音乐创作吧,所以随机发售也不奇怪,系列中最让我奇怪的是IWeb了,这年头谁还编辑静态页面啊。

    回复
  4. 其實我想說的是呢…… iLife裡面最狗血的應該是iWeb和iDVD 好一點的視頻制作軟件都會自帶DVD制作的──包括Apple自家的iMovie和FCP等等,而iDVD實在太沒價值了…… 而iWeb做出來的網站估計就是國外不會用電腦的人才會去用吧……因為不僅是靜態頁面,而且可定制性實在太差太差了 iWork用的是SQL的數據庫。但是有個很大問題就是只要照片的更改就復制復制再復制……不僅拖慢速度,而且很占硬盤 如果用SSD豈不是要哭死了? 所以建議用Aperture取代之 而iMovie……怎麼說呢,因為Apple也做很多設計軟件,所以這個我覺得也不是雞肋 畢竟我個人常用它做片子的 當然就是小片子,大片子還要用預設更豐富的FCP 我們學校新院的影視實驗室是一屋子的MacPro啊……加上FCP的大批量授權TT 所以這個iMovie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GarageBand不用,沒有發言權 不過說實話,對於家庭用戶來說還是值得的。因為畢竟更多的用戶不懂電腦,就是拿來玩拿來開心的。所以用戶體驗好+操作簡單就是賣點了…… Jobs也不指望我們拿iLife當神器吧~

    回复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