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电影《周处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海报
这部电影好像已经在台湾上映了挺长一段时间了,近期可能是刚在大陆上映,因此造成了比较大的讨论度。我其他分公司的同事们,公司里组织三八节活动,就是集体去电影院看了一场《周处除三害》,让我也感觉有些惊奇。我最早从网上看到了对它的评论,还以为是个很特别的那种要被禁的电影,后来我也在三月初家里看了一下,发现与我一开始想象的不大一样。

看完电影之后,看之前从网上看到的只言片语构成的神秘印象消失无踪,没有了开始时的那种感觉。不过电影的一些剧情依旧在我脑海里回荡,在小红书等一些平台上,也能看到一些引用电影内容的贴和讨论。像一些镜头,比如“一无所有不好吗?”、“时间差不多喽”都已经成了迷因,《新造的人》也经常被我无意间哼起。但是我因为已经看完了电影,对网上的一些讨论与惊讶都感觉没有了参与的兴趣了。原本也没想要专门写一篇博客了记录,不过我今天走在路上散步的时候,心中突然想起怀孕这件事,然后想起了电影中林禄和的情妇说的“我是一个多年的宫颈癌患者……”,然后又想到了这部电影。有了一些想法,在此记录一二。

我想的主题是:这是一部好电影吗?

看的电影数量足够之后,我渐渐的对电影的好坏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此处说的“好”与“不好”可能与专业影评人有所不同,我感觉主要来自于我对电影能否引发我的观赏乐趣。有些文艺片,或许导演名声不小,但拍出来的电影或许会让我走神、甚至睡觉,对我来说就不算是好电影。《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对我而言不算差,但应该算不得最好的那一类,我的评价是中等吧,看完之后会感觉有趣,但没有酣畅淋漓的那种特别过瘾的感觉。走在路上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感觉电影是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了一些事情,你跟随主角陈桂林,把自己代入进去,会引发一种肾上腺素的刺激感。但是从旁观者来看,跳出人务,实际上电影的故事是一个接一个的摆在了台面上。

当我看到教堂的剧情时,我已经基本不会想起香港仔的剧情了,更遑论电影前半段主角与陈恢的追逐战,其中小弟被车撞,陈桂林戳瞎陈恢眼睛的镜头其实还是挺刺激的。但随着故事的进展,当走到了下一个故事,前面的故事就被我抛之脑后了。诚然,陈桂林同时做为本片的线索人物,我们主要是以他的视角来看整个电影的,但瞻前不顾后,我似乎觉得电影的剧情有一定的割裂。即使一些电影,当我们看到后面就容易忘记前面的剧情(比如《复仇者联盟》的后几部),但当我看完电影回味的时候,不会有这一部电影那种的撕裂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也说不好,不确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猜测是电影的问题吧。

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不好说。不过写到这里,我有个不一定准确的猜测——《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之所以被人们印象深刻,是不是跟教堂里陈桂林开向吉他女的那一枪有关呢?的确,作为邪教领导,当被穷凶极恶的杀人犯用抢指着,心中明白所谓的教义不过是自己编纂来蒙骗教众的瞎话,这时候还可以面不改色的弹吉他唱歌,直到被一抢崩了脑门。这个镜头本身的冲击力就超强,在不符合我们常识认知的情况下,会引发观众的种种解读,比如爱情、自我洗脑……如果把这个剧情给去掉,这部电影依旧有那么强烈的戏剧冲突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岂不是说,电影就是靠这一个优势来获取了这一切的名声呢?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岂不是说,把很多冲击性镜头集合在一块的《蠢蛋搞怪秀(Jackass)》、《索多玛 120 天》成了最好的电影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我想《周处除三害》有如此高的讨论度,一定不止这一枪的原因,但具体是哪一部分好,好在哪里,就不是我这个普通观众可以明确说出来的了。而且现在网络上对这一枪的讨论,也远远超过了电影其他部分,比如香港仔的那一段,也似乎有些不公平,但人性如此,也很难扭转啦。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