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blog的频率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前几天找关于Movable Type的文章的时候,又看了一些王建硕的blog文章。他的blog的一个特点就是自从王健硕在2002年9月11日开始写的第一篇文章后,一直到今天基本上是每天一篇,几乎从未间断过。累计到了今天,王健硕的英文blog一共积攒了2418篇blog文章,在我看来是相当惊人的。

之所以能完成这项壮举,原因在于他在写blog的初期,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一天最多只能写一篇blog”。他在《需要每天都写BLOG吗?》这篇文章中,写到:

我这样定的原因是,希望不要过早把自己对于思考和分享的激情燃烧完。有时候如果有太多的话题,我会写其中一个,把另外的记在列表里,在没有什么好写的时候拿出来作为素材,我的列表总有几个话题候备选,才有了接近三年的细水长流。直到我写了519天以后,我才决定,放弃一年半前的那个死规矩。因为我知道,每天写东西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我不会轻易停下来了。

把blog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我相当佩服的。在我的感觉是,2002年的时候,在大陆估计也只有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开放城市里,才能出几个如此对待blog的人。当时我住的济南,宽带上网才刚刚普及,blog这样东西也只有极少数的人听说过,更不要说对blog持此种想法的人了。而令我更佩服的是,他能从2002年一直坚持到今天,将近7年。而且从2007年之后,blog的形势一直在走下坡路。在王建硕的《在中国网志大会上》这一篇文章里列出的一些blogger的链接,有的人的页面已经无法打开了,有的人到2006年就已经不更新了……能写到今天的人,多数还是那些blog圈子里更被人广为熟知的人物。

“一天写一篇”的策略我也有过尝试的想法,但一直没有实现。我感觉这种方式适合的是生活稳定的中年人,而不适合学生。对于一个已经成家立业的人来说,只要愿意,每天规律的生活作息中总可以开辟写blog的时间。而像我这样的学生,虽然课程方面的日程已经定了下来,但心情上总有或多或少的浮动,要坚持这一点是困难的。

事实上,我的日程能做到相对稳定,也是在我出国之后的事情。在国内的时候,就算平时有时间,没有一台计算机,一切就都无法实现。那时候我写blog的方式,或者是先大体写在纸上,留到周末回家去写,发布的时候把时间设定回实际写文章的那一天;或者是在学校里借同学的计算机来发布。

这样虽然会有倦怠的时候,但对我写blog的频率影响最大的,应该算是开始使用Twitter了。自从开始用Twitter后,一些idea在我脑中浮现后便用手机发出去了,无法在我脑子里停留很久。这样没有大脑对于这个idea的酝酿,无法仔细思考组织成为一篇文章。在想写blog的时候,脑子里也没有了一点存货。回顾我的blog的月份记录,有的月的文章只有一篇或两篇,基本上就是这个原因。在2008年9月到12月正式我第一次感到最忙最累的时候,那段日子我的blog干脆就停止了,没有写过一篇文章。

另一方面,有些时候对与生活细节的挖掘,需要blogger的相当深厚的功力才行。写blog的一个相当大的拦路虎就是突然发现没有东西可写。其实如果给我一个题目,我可以像初中、高中写作文那样构思、铺陈、展开、讨论、结论,形成一篇还算可以的800多字的文章。但最糟糕的情况是根本想不出任何题目,脑子完全不转。我大概是这种人──机缘巧合下能想到题目,什么都好办;没有机缘的情况下,别人给我一个题目,我可以完成比较好的文章;但自己想题目,还不大在行。因此我在2009年四月第一次让文章数目超过了当月的天数,也就是平均一天多于一篇文章。现在回想原因,那时候我选修的一门《计算机伦理》课上讨论的话题给了我相当多的想法,因此那一阵子灵感滚滚而来、源源不断。

自我总结起来,就是我不善于在日常发现生活中小的两点,来组织成文章,只有在外界的刺激下才会对一些话题产生关注。我估计王建硕就属于非常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亮点的人,否则不能每天都能写出一篇文章,坚持7年之久。我就不行,多数情况下有了想法就要赶紧写下来,要么很快就忘掉了。当然也有例外,基本上都属于话题比较大、我要把想法放在脑中构思几个星期的情况。

blog的延期发布功能我极少用,我想可能是我写过的一些小话题有很强的时间限制,过了目前的时间再发布就没意义了。另外,我的观点是一个人在什么时间想了什么、写了什么也是有记录价值的,如果我的每篇文章都延期发布,那么在将来回过头来看过去写的文章后,时间就会有写对不上号。所以当有时观点多的情况下,只要我不厌倦,我多半会把文章一股脑发布出去,也不管是不是已经发布了两篇了。不过我争取修正这样的想法,但尽量不为了“细水长流”而延迟发文。

:我之前在MT里设定的延迟发布今天看来没有起作用,有些奇怪。看来在问题解决前,还要手动发布一下。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