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与繁体字的复杂度

这是我前几天过春节吃水饺时脑子里偶然蹦出来的一个想法了,现在我都忘了当时是怎么就想到这里了。

我们在中学时语文课上会有几篇文言文,我们时常会觉得头疼。不光是文字上理解起来困难,课文通常也要求我们大段背诵。我们会问,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别扭的写文章?答案出乎我们意料,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古人觉得这样的文字文雅,而是因为古代人们在竹简上刻字非常麻烦,于是就尽量的简化语言,所以古代的文字就成了这样子了。当然,在白话文刚兴起的时候,多数所谓文人认为白话文“俗不可耐”,但那时是人们已经习惯了书面文字是文言文这个事实了。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做了一件到现在也是褒贬不一没有定论的事情,就是简化汉字,所以有了大陆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当时的观点是为了普及文字,繁体字难学,因此简化之。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下子就成功了的。当时中央出台过几个方案,有的方案过于简化了汉字,到了日常使用会出歧义的程度了,比如“付经理”,在方案中,“付”等同于“副”,所以在日常中究竟“付”是不是被当做姓氏来用,就会产生歧义。不过方案中的有些文字在民间非正式场合也使用过一阵子,被我们的父母辈所使用,比如“鸡旦”等。还有一个说法是政府的终极简化目标是汉字的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算是这个目标的一个副产物。当然这个方案被很多人所抵制,结果不了了之。

今天想起来,我不禁被当时政府的这种“破旧立新”的魄力所震撼,这种文化方面的事情,是随便就可以动的吗?也许是当初那帮人革命的惯性还没有停下来,什么东西都想革命。好在最后刹住了车,不然的话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不知道在今天会成为什么样子。说起来,我还是希望可以恢复繁体字的。因为不论是我个人的经验,还是港澳台三地的同胞作为活生生的例子,都告诉我们,用繁体字来普及教育是可行的。用繁体字的地区,人们并不会因为汉字太难学而放弃学识字。反而,大脑越用越灵活,繁体字写多了也许会有锻炼大脑的作用?

从语言用的白话文到书写用的文言文,文字的复杂度减小了;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文字的复杂度同样在减小。我想的是,如果古人就用了简体字,他们会不会再写文言文?

繁体字跟文言文相比,我支持繁体字而排斥文言文。支持繁体字的理由之前说过,而排斥文言文则是因为文言文会舍弃一些信息。这里面一个很广泛的例子是儒家典籍的解读。因为文言文表述的信息时常有多种含义,不精确,古人写文章又不用句读,则同样的文字排列有时会有多种解读方法,这就产生了派别。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有两种意思立意完全不同的解读,这句话是“经典”还是“糟粕”就完全不同了。当廉价纸普及了之后,中国文人完全可以摒弃文言文而使用啰嗦一点的白话文,可惜没有被人们接受。当中遗失了一些信息,甚为可惜啊。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