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典型手机应用的不同

最近看到中央台有播放过百度的广告,而且我想进一步融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中去,想想身边这么多人用百度,总不可能跟我一样进入手机浏览器,输入百度的网址再搜索吧,所以我就安装了百度手机客户端。

开始的时候我感觉挺好,百度的客户端胜在稳定、本土化。它还提供了一个 4*1 大小的桌面小工具条,点击可以直接搜索,正好可以替代原先 Google 搜索的搜索条。我安装百度客户端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 Google 搜索在国内实在是不给力,点进去之后基本上都没法搜索,而且原本的特色功能 Google Now,本来我已经打开了的,后来莫名其妙的又没了,我也懒得再把它给调出来了,没有就算了吧。百度的手机客户端也有各类的功能,比如天气,进入之后直接就能够看到,虽然用处不大。

前天下午我去了外婆家,在用手机时,突然间手机震动了一下。看了一眼通知栏,发现了百度的图标。拉下来一看,居然是百度提示“你不在的时候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一下子来气了——想想手机上安装的这些国产应用,为什么这么多的都要骚扰我?!

我列举几对功能相同的国产和外国的手机应用,我都在自己的手机上使用过它们:百度客户端——Google 搜索、淘宝——eBay、新浪微博——Twitter、优酷——YouTube。这几对应用中,国产的那些都给我发送过我不想看到的通知。百度的最近有过经历就不说了,淘宝经常给我发送推广的商品广告,新浪微博在默认情况下会关注一些各类帐号,时常会给我几条通知,优酷也是,经常会突然震动一下,告诉我哪个电视剧有更新了,问题是这部剧我从来没有访问过的!

当然,这些国产应用都现在留在了我的手机里,自然是因为我一个个的把这些通知给关闭了的缘故,否则我是绝不想忍受这种小痛苦的。虽然说我把这些“垃圾”通知都给关闭了,但我仍然奇怪,为什么这些应用在默认情况下要把它们打开?

其实不仅仅是这类的通知,国内的应用还有其它的让人觉得不必要的东西。比如说很多应用,明明不是豌豆荚这类的应用管理型的应用,却偏要在里面加上软件市场的功能,这让我难以理解,难道开发公司不想把一项功能做好,而执着于要做高大全的软件吗?除此之外,很多的应用里面都集成一个浏览器,百度就是如此。这点尤为不该,手机应用市场也就罢了,反正不是每天都用的。但浏览器我确定了我用的是 Google Chrome 就不想再在别的浏览器里访问哪怕一个网页,我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每个手机应用里面集成自己的浏览器,这却是个麻烦。我看到了一个网页觉得好,却不能保存进收藏夹,也不能跟我的桌面浏览器同步,这样的结果对于开发这类手机应用的公司有什么好处吗?有的应用,比如 LastPass 可以设置默认浏览器,设置成我常用的浏览器而不是应用内置的浏览器就行了,也就是多一步的事,但有些应用却无法修改这一设置。

我想开发这些应用的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才弄这些不方便的设定的。我想跟国内的 IT 公司不习惯做减法有关。比如通知功能,这些应用生怕用户不知道它还有这么一个功能,于是不断的推销自己,不管用户是否需要,而不是等待用户去发掘惊喜。也许这跟中国网民的习惯有关?我不知道是否国内网民只习惯于使用应用告诉你的功能。至于内置浏览器,也许开发人员不知道用户是不是有自己常用的浏览器,与其把自己的内容放进自己没有控制权的别家的浏览器中,是不是自己的浏览器更加的稳妥呢?

不管开发者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加上了这类的功能,我觉得这是一种坏习惯。我想要生产优秀的程序就要做减法,要搞专业。一个应用专注于一方面的功能,需要别的应用的功能,就用别的应用程序去做就好了,反正别的方面的应用应该专注于它自己的领域,一定比自己这个外行做的更好。这种继承自 UNIX 的 KISS 哲学在今天看来仍然这么的犀利,可惜国内的开发者意识到并切身实践这一哲学还要有一段时间。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