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Uber 经历

昨天下午,妻子在网上聊天时说突然想起了“稻香村”来。我一愣,因为我只知道一家叫“稻香园”的面包店,于是赶紧请教。被告知是一家挺有名的北京的糕点店,然后我从网上搜,找到了它的官方网站。看网站上写了在济南有几家分店,有一家离我公司还不算远,妻子下班到家有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下班赶赶时间应该来得及。

后来我担心在那个地方不好停车,而且前几天手机上安装了 Uber 之后,还一直没有体验一次,却收到了几张优惠券,心想要不这次试试。于是我第一次打了一次 Uber。

刚开始我听到 Uber 的消息的时候,我对它是有点不以为然的态度的。当然,它是一个创新,但确实也有一些负面消息。我日常打出租车是有事要办,可没有精力去尝试新鲜玩意儿。不光是 Uber,连滴滴搞的专车、顺风车一类的服务我都不大敢用。不过我听了 IT 公论中的某一期后,觉得李如一说的挺有道理——Uber 的精神是通过为空闲交通资源和需要的乘客间提供联络的方便以促进人与人间的交流,而不单纯是出租车的业务。之后我觉得这个观点挺值得肯定,所以才装的 Uber。

今天不是什么很着急的事儿,而且我通过手机导航也清楚路线,不怕司机不专业。于是乎我下班在电梯里就从 Uber 上叫车,到了一楼就看到联络上了司机。到了门口,QQ 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我觉得应该是司机,第一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挺奇特的。接通后听到汽车喇叭声我确定了是司机,跟司机确定了地点。第一次通过 Uber 叫车,我不大熟练,看到页面下方显示两个圆圈,一边是司机的头像,另一边是一个车的形状。我以为这意思是两个司机接了我的单,让我从中选一个,后来知道了是分别显示司机和车辆的信息。

坐上车后,感觉跟乘坐出租车有明显不同。坐出租车让我觉得是花钱买服务,因此在车上坐的自在一些,我一般不和司机主动搭腔,司机要是愿意说话,我就简单答一下。而在这辆车里,我觉得我脱离了乘客的身份,开车的也不是司机。相对于乘坐出租车,我感觉要更加独特一些。作为兼职司机,他对于我搭车应该是持一种顺路赚钱的心态,因此我们彼此都脱离了简单的司机和乘客的身份。

司机挺健谈,路上我们交流了不少信息,这也不足为奇,我只坐过一次 Uber 车,但我推测大多数的 Uber 司机应该都是健谈的。而像我这样的人,是不大可能成为 Uber 司机的,我不会主动去跟陌生人打交道。所以,排除了想要通过当 Uber 司机赚钱的情况,多数情况下是愿意与人打交道的人。

司机给我说,Uber 和滴滴有所区别。滴滴会告诉司机乘客的目的地,而 Uber 为了防止司机拒载,不会告诉司机这个信息。我觉得这个做法不好,之后我也体验到了。另外,我也向司机咨询了通过 QQ 打电话的问题,原来不是所有的 Uber 都这样,而是司机的手机上有一个按钮,司机自己选择了通过 QQ 来通话,因为这样话费方面有优惠。

昨天正值下班时间,路上有几处很堵,不过我们还是顺利的到达了目的地。因为我要会公司开车,所以快到了我问司机能否拉我返程。司机不好意思的拒绝了,说 Uber 会监控这种行为,有可能会封司机的号。这样也有道理,司机用两台手机,自己扮演乘客,一个人开车兜风,是可以刷信誉的吧,我是这么猜想的。到了目的地,我好奇如何付费,司机告诉我说是他那一方面收费。收费的时候司机的手机断网了,弄得我吓了一跳,结果一会儿我收到了扣款提示,看来 Uber 的系统做的还是很稳健的。用上了 10 元优惠券,我昨天的费用比较低,我挺满意。下车的时候,司机非常客气的感谢我,我也祝司机行程安全。这也体现了 Uber 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不同。

我回程自然又要了一辆车,这次司机是用普通电话打过来的。问了我的地址后,司机表示他离我比较远,请求我取消订单,重新要车。我没有多说,心里也有点不爽——谁知道我取消订单是不是要降低信誉度啊?这也是不告诉司机乘客信息的缺点,毕竟司机总要知道一下,要拒载总是会有方法。这点跟 Uber 系统的不精确也有关系,它没有精确的判断路程远近来分配订单。

这次之后,我没有再用 Uber 叫车,通过滴滴要了一辆出租车回去了。出租车很专业、可靠,这个优点不容抹杀。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