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阅读习惯

前文说过,我近期正在阅读《笔记的方法》。这两天确实在读它和另外一本书,有空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翻两页。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写到我放弃了之前的阅读方法。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发现我再次进入了这种状态——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读完一个章节,放下书,让我复述这一节的内容,我做不到,甚至偶尔会发生我连一丝一毫的细节都想不大起来。这样看还是有些恐怖的。当我发现之前我的做法其实不管用后,我放弃了通过抄袭复述来让自己记住的方法,也没有继续使用阅读记录手机应用来摘抄想要的内容(阅读时间记录和进度这些功能我还是在用的)。

我改为用笔直接在书上写记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减少化线这种标记好句的方式,偶尔的核心内容我还是会划线,但一些一般的,也就是过去让我怦然心动的句子,我就不再管了。我更倾向在书的边上的空白的部分,写一些心中的感想。我在读哪里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想法,我会写在上面。吸收了从小红书上看到的 all-in-one 笔记法,我也是不拘想的内容,只要是读这一段想起的东西,我都写在旁边。我在书上的标注

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书中说到要记录的内容,其实也包含了这一种形式的想法。另一方面,这本书中也讲过,看似面面俱到的记录,实际上将来未必可以让自己用上。相反,通过思考并与自己的经验想结合,得到的笔记,对自身更有价值。因此,我在吸收书中知识这方面,现在松弛了许多。

我现在也有意无意的强制自己摒弃自己稳扎稳打的习惯,因为告诉自己,这本书不会只看这一遍,反而将来要进行多轮的复习的,因此,这一次漏下什么没关系,忘记什么也没关系,将来复习的时候再拾起来就好。我也让自己养成偶尔翻一翻的习惯,随便翻到一页自己读过的段落,再让自己读一遍,看看有没有值得提取吸收的内容,或者重新回顾一下笔记,让自己之前的笔记再从自己的大脑里串个门,加强一下印象。

今天回家路上,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对待书籍的态度。不确定是从哪个地方养成的,我对书籍,可以说有一种崇敬的感情。书对我来说,应该是神圣的,我至今仍然不喜欢把书弄坏,看我女儿把自己的教材搞的一团糟也会上火。我自己读书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弄破,仿佛手中的是一份孤本。对待书中的内容,我也是以吸收为主,除非有让我能产生生理不适的很差的东西,我基本上不会产生批判的念头。作为一个爱读书的人,或许这样的感情是没问题的,但作为想通过阅读来获得收益的人来说,我现在感觉这样不行。

我现在读书数量更少了,一方面原因是不希望自己轻易投入一段书中的情感中去,这样会让我感觉很无力,因此我珍惜自己的机会,只希望遇到最最合适的书去把感情投入,其他书我就特别谨慎。这样会让我丢失大把的读好书的机会。我最后一本喜欢的书是《乔布斯传》,之前很火的一本书。我读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但在开头的那段让我感觉枯燥的部分,还是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等我终于跨越障碍,读到了后面我感兴趣并已经有所了解的部分后,我便变得手不释卷了。几年前读完后,我又反复的读了里面的片段非常多次,基本上都是随便翻到一页,然后就往下面接着读。要说每次能获得了什么收益、启发,也是难说,但我作为读者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面对这次读的《笔记的方法》这一类工具类的书,我的读法就不大合适了,因为太苦了,读了半天,读了什么,一片空白,不到我读完我就会失去读完这本书的动力。因此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阅读习惯,目前看来效果是不错的。今天,我总算读完了“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的六条建议”这一部分,然后对前面的六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并且站在高一个角度,对这六部分内容进行了整体的串联与评价,也对这部分提出了批判性的结论。我虽然已经忘记了具体的方法,但我感觉我朝“拆书”这个过程靠拢了一点——我不拘泥于这本书本身的结构了,而是把六条建议这一层级提取出来,进行整体的评价。我也可以对我不喜欢作者行文组织的地方进行批判了,我想我跳出了作者本身的行文思路,对我从我自己的角度从这六条建议里汲取知识与想法有了更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这是我目前的想法与做法,后期是否还会有其他的想法进行实践,是否会对我有更好的效果,也未可知。不过,有更好的方法出现,总归是好事,我是持欢迎态度的。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