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 Linux

随着我对Linux的试用与了解,我改变了对Linux的态度–我也许会在新计算机上安装Linux而非FreeBSD。主要原因是FreeBSD不支持我的iPod,这样白白浪费了一个移动硬盘,且用FreeBSD作为桌面工作站确实有一定的麻烦,同时我又找到了合适我的Linux发行,因此会有这种想法。

有了这种想法使我着实下了一番决心。我对FreeBSD确实很有感情–这是我成功安装的第一个Unix系统。正是在这个系统里我首次入门了Unix。

在我第一次试用Fedora Core 4后,我在Blog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自己的角度比较了一下FC4和FreeBSD。我认为FC4很像Windows,把一切都捂起来,虽然这样会使Linux更“傻瓜”,但很难让人真正理解Unix的优秀。

后来我又接触了一些Linux发行,如Debian GNU/Linux,Ubuntu等。

Debian的做法好一些,至少它的安装过程让你能了解一点Unix知识。它的可配置性也非常好。不过对于我来说,我从来也没有成功的安装好它–它在安装后气得抱选择器实在是太难用了,好几次都让我很恼火。apt-get倒是不错,可惜需要查文档找包。Debian给我总体的感觉是“可望而不可及”,尽管我很想用,但总是事与愿违。

后来我从网上谣传Google要出操作系统的文章中知道了有Ubuntu这么个Linux发行,就登录到它的主页上看看。说实话,开始我并不看好它。它的团队提出的什么真正好用、长期支持对我来说都是很虚的东西。但随着业界对它如潮的好评以及看了蔡志浩的网站对Ubuntu的评价后,我开始认真地注意它。同过试用,我感觉它对用户很友好,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过我不清楚它为何如此的火。其实Ubuntu就是Debian的修改版本而已。从我的角度,方便的安装界面解决了Debian的安装问题,不过它依然选择把底层藏起来。它的免费派送光盘确实厉害,能往全球这么多地方免费邮寄光盘,也是造成了它火爆的原因之一。可惜它要求有256M的内存才可安装,我那128M的老Dell只能望洋兴叹了。在我看来,Ubuntu最大的好处是给人一个容易上手又能很好工作的Windows的替代品。我试用过Ubuntu一阵子,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工作环境。这个“工作环境”指的是“文字”工作环境,文秘工作。不过它默认竟不安装编译器。这是我第一个见到的没有gcc的Linux。这也正适合我说的文秘工作,因此就把编译器精简掉了。对我来说就有些别扭了,没有了gcc,Linux还是Linux吗?编译器是开源的基础啊。我也试用过Ubuntu的衍生版本Kubuntu和Xubuntu。可能是个人习惯问题,我总感觉自己在KDE的界面上上没法工作。而Xubuntu的Xfce界面我不熟悉,暂不考虑。

其实我的目标是要一个干净的系统跑FVWM。而Ubuntu默认安装Gnome,不合我的要求。尽管可以卸载,但太麻烦,总给我不舒服的感觉。而OEM安装我尚未有时间研究。不过动辄256M内存让我不爽,我把Ubuntu当作我最后的选择。

我也考虑过Gentoo和LFS这两个从源码编译构建的系统。其实它们颇不适合我。要我像狗一样巴巴的等近两天时间构建一个“基本可用”的系统从来没进入我的考虑范围。尽管据说Gentoo安装后“快如刀锋”,但我不觉得这样很划算,至少目前我是这样认为的。以后有时间我也许会学着安装以下LFS以提高水平,当然这是后话。

到后来我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搂主发了一张桌面的图片,因为上面有Arch Linux的logo,有人问他是不是用Arch,搂主说Arch比其它发行更小巧敏捷,这样更适合他。这时我心中一震,这不是我想要的系统吗?于是我赶忙去Google搜了一下相关资料。

然后我得到了一个大概的概念。Arch的创始人不喜欢其它Linux发行的体积和速度以及Gentoo的安装时间复杂度,从crux得到启发创立了这个新发行。据说Arch对i686做了优化,跑起来速度与Gentoo有的一拼。Arch使用pacman和abs来管理安装包。pacman就像FreeBSD里的packages,而abs与FreeBSD里的ports十分类似。这种简明的包管理方案正是我需要的。它的配置文件也不像其他Linux发行那么复杂,只需配置区区几个文件,就可以满足要求。

我从VMWare上试装了一下,安装程序十分对我的口味。就像FreeBSD的sysinstall一样简洁明快,不想Ubuntu一样少于256M内存不跑,更不想Debian一样使用了基本上没什么用的FrameBuffer功能。只是在VMWare里网络总是配置不好,我也没有安装太多的软件。等有机会在家里的本子上装装试试。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