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 Google Buzz

google-buzz-icon9、10 号的时候从 Twitter 上看到有人说 Google Buzz,简单的了解了一下,说是 Google 的微博服务,与 Gmail 集成的。我那时候还没有见到过 Buzz 的页面,只是从 Twitter 上看别人在讨论。有人说他不会用 Buzz,有人说可以把 Twitter 同步到 Buzz 上云云。

10 号晚些时候,我进 Gmail 的时候,发现 Buzz 也开通了。上来先“假惺惺”的问我要不要开通,这种免费的新鲜服务还有选不开通的吗?开通了之后,印象里第一步就是选 follow 的人。Google 通过通讯录里的信息,筛选出同样开通了 Buzz 的人让我选。我忘了之前的选择是什么了,反正有些比较有名的人物,比如月光、keso 等我都选了。或者是我当时就觉得我在近期不大会用 Buzz,所以就把人物都选中了,话多的也没什么影响。

不过没用一会,我就感觉:我不会喜欢 Buzz。

上来后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话唠”。这话唠和 Twitter 上的不同,Twitter 上是一个人呼哧呼哧的说,而在 Buzz 上,如果一个人的通讯录比较发达,默认 follow 他的就有很多人。经常是他随便在 Buzz 上说点话,就有一大群人跟着回复。而且这种回复不是那种论坛中探讨问题的回复,而是不折不扣的“唠嗑”,闲话家常那种。但这又不像是真正的闲聊,很多人都不认识,没有聊天的气氛,更重要的是,没有上下文、不了解谈话的背景,很容易几个人就一个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就争论起来了。没意义,看着也烦。别说中国人挺含蓄,在网上可一点都不含蓄,我估计也是日常憋得。我刚刚和一位同学在 Buzz 上说话,就看到有个陌生人插了一句“路过”。要不是之前没发现,Buzz 好像也不能回复中间的条目,我真想像王小峰那样说一句“路你妈屄过”。试想你和朋友说话的时候有陌生人在旁边说句“路过”你什么感觉,我一直认为“互联网即生活”,互联网上的活动应该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这种情况我是不喜欢发生的。我印象里上来就 mute 了月光的一条,忘了是什么内容了,反正已经把我的 Buzz 页面拖得老长了。还有 keso 的也是,都不是原张贴者的问题,都是留言太多导致的。尤其是可能是因为 Buzz 刚开通,人们都有好奇心,什么都想试一试。这一试就水了很多楼层。

前几天无论是在 Twitter 上还是在 Buzz 上,有很多人说 Buzz 像这个像那个。我当时就问了一句:“难道没有人觉得 Buzz 像 Plurk 的吗?”当时确实是没看到有任何 Buzz 和 Plurk 相像的说法,不过我觉得两者太像了,Buzz 就像是未完工的 Plurk,当然这也符合 Google 一贯的 beta 风格。

我在之前写文章讨论过 Twitter 和 Plurk 对于信息管理方式的优缺点。Twitter 是朴素的线性,而 Plurk 则是树形。两者之间那种好,我在那篇文章里已经讨论过了。那篇文章的结论,现在我感觉同样适用于 Buzz。比如说用 Buzz 的时候,我想过好几次,如果能只显式我 follow 的人的条目就好了,把那些条目的回复都折叠起来,看上去就很清晰。Plurk 默认是这么做的,而 Buzz 不是。看上去 Buzz 里面“一片繁荣”,但实际上有用的没有多少,用户还是被淹没在了信息洪潮当中。所以我觉得 Buzz 是未完工的 Plurk。

但 Buzz 在这一点上又有比 Plurk 更好的地方,虽然这个好可能不是 Google 主动做到的。那就是 Buzz 条目的字数限制很宽。刚才我测试了一下,把我目前 Blog 首页的所有正文文字复制下来粘帖到 Buzz 的发布框中,Buzz 倒也都能吞下,但点击了发布按钮之后会提示错误,但也不说明是为什么出错。然后我只复制了上一篇文章的文字,贴了上去,就成功了。我上一篇文章有 2000 多字,远远超过了 Plurk 的 140 个字的限制。这样的好处就是想说一句话的时候,可以尽情的说,而不用绞尽脑汁删减字数。在 Twitter 上,我有时候因为实在删减不了了,只好发两条的情况。这在 Twitter 上无所谓,因为条目是线性显式的,所有东西都堆在一堆,回复了也不知道是针对哪条回复的。而在 Plurk 上如果这样做,回复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我到底是要回复第一条呢?还是第二条呢?”。如果回复了第一条,就导致对话的逻辑混乱;如果回复了最后一条,旁观者又可能会看不明白两者的“对牛弹琴”,因为要回复的重点在另外一条里呢。当然,这种情况下,Plurk 用户可以自己回复自己,应该也算是一种解决方法。Google Buzz 的这种“超级”条目,自然就没有这种问题了。谁一句话要 2000 多字还解释不完,那可要重新去小学里“回炉”了。

而这种情况,在 Twitter 同步下就成了悲剧了。就在刚才,我发现我之前在 Twitter 上发的一句话分成两条的条目,在同步到了 Buzz 上,被显式成了两个不同的条目。结果导致我的朋友回复了其中一条而没有把两条关联起来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同步过来的条目都乱序了,他也不容易分清楚。我目前常用(确切的说是“唯一使用”)的微博工具就是 Twitter,其它的地方,能同步的话我就同步过去,毕竟也算是扩大影响力吧。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情况,就是别人在 Buzz 上回复我,回复的是我在 Twitter 同步过去的条目,我几天上一次 Buzz 的情况看,我经常会没有及时回复别人的回复,这也导致了讨论的断层。

另外,关于条目的长度,我一直觉得对于中文来说,Twitter 的 140 个字的限制是“神来之笔”。至于英文,可能是我的驾驭能力不够吧,经常说着说着就说超了。对于中文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完成了中等教育的中国人来说,是绝对的够用了。Buzz 目前可以说是不限制字数,反而会有人网上贴长文的情况。不过目前已经可以把 Blog 的文章同步到 Buzz 上了,这样也说不上好不好。好处是浏览者不需要跳转过去看 blog 了,坏处是我担心会分流留言,导致回复不及时。

最后一点,还是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如果 Buzz 做的很优秀也就罢了,但目前这种程度的产品,想要和 Twitter 分流用户,我觉得很难。我在 Twitter 上 follow 的人都是我认识的,这些人当中只有一个人选择了同步 Twitter 到 Buzz。他们多数人日常都使用 Gmail,但 Buzz 的使用量则少的可怜。我个人也觉得人们目前阶段用 Buzz 也只是玩玩而已,而不会真正的转向使用 Buzz。换句话说,我觉得 Buzz 其实就是另一个 Google Wave。Wave 发布的时候,我感觉很惊艳,写了篇文章来总结它的优点。但 Wave 是邀请机制的,而且与日常使用的产品(Gmail)不挂钩,再加上 Wave 本身的效率问题,在公开几天后,出乎我意料的是 Wave 并没有火起来。很多人四面八方的讨要来一个邀请,注册之后,新鲜了几天,就荒废了,这也是我虽然有邀请,但拒绝给任何人的原因。我觉得如果 Wave 不需要邀请注册,再跟 Gmail 联系起来的话,估计也就是 Buzz 的水平。

基于以上几点,我在使用 Buzz 的第一天就感觉,就觉得 Buzz 应该不适合我,至少我觉得 UI 方面的表示层应该要重新设计,否则使用起来会非常的不方便,难受。其它的一些小问题也值得重新思考一下。说到这里,我觉得 Buzz 应该是几个人一时间的冲动,我不觉得在这个产品的设计方面有很多精深的思考,只是把 Twitter 的思想与 Google 的一贯模式浅层的结合一下而已。也就是说,我觉得 Buzz 还不成熟,在将来应该也会有很大的变动,因此我在近期里是不会重点使用 Buzz 的。

《我不喜欢 Google Buzz》有1条评论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