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BSD 快忘光了

最近我想实验一下 Apache 的相关操作,顺便在网站上放一些在线应用。因为 Apache 太占用内存了,因此我就去 Ramhost 买了一个月的 512M 内存的服务器玩玩。

本来我想继续买 OpenVZ 的,因为它比 KVM 的便宜一美元,而且虽然据说 KVM 有很多优点,但用 VPS 的话 OpenVZ 更加方便,因为有 Ramhost 优化好了的镜像,reload 之后绝对是最简化的,自己一点一点往上加东西,比较好控制。不过 Ramhost 这次 OpenVZ 主机又卖光了,我只好选择了洛杉矶机房的 KVM 主机,反正只用一个月而已,也可以忍受。

KVM 的其中一点好处是深度虚拟,用户接触到的完全像是一台普通的机器,从安装操作系统开始都是用户来操办。这样 Ramhost 就提供了比 OpenVZ 方案更多的操作系统镜像,其中就有我的入门 UNIX 操作系统 FreeBSD。

因为这个主机买来是用来实验的,我首先 reload 的系统就是 FreeBSD。Ramhost 上有 8.2 版的和 9.0 版的,不过 9.0 版的没有镜像,我于是就用 8.2 版的。安装系统我是比较熟练了,当初我在家里的老 DELL 笔记本上安装了多次。不过安装之后的设定我就比较抓瞎了,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复习一下才渐渐的想起来 FreeBSD 的一些特有的设定。不过这么多年下来我对 Linux 的配置方式更加熟悉了,因此满足了我回忆的愿望之后,我就把系统给换成了 Linux。

我对 FreeBSD 印象深刻是因为这是我最早真正接触过的 UNIX 操作系统。我的计算机入门读物是一些国内的老教材,在第一章介绍计算机的历史的时候,都提到过 UNIX 操作系统,给我的感觉很神秘。在 2000 年左右我读初中的时候,我从报纸上看到了有个名为 Linux 的操作系统,是 UNIX 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免费的,不过当时对这些也没有什么概念。

后来似乎更多的人们知道了 Linux 这个东西,对于电脑报的编辑来说也许这是个比较好的噱头,于是突然间,报纸上就会经常出现 Linux 相关的文章了。多数都比较浅,现在会想起来非常幼稚,但当时算是给我开了回眼。我现在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名字大概是《检阅 Linux 集成开发环境》,里面介绍并了一些 Linux 下的 IDE,比如 Emacs、Source Navigator 等,并从编辑、调试、代码阅读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那时我还迷迷糊糊的不能完全看懂,不过现在想看,从网上已经搜索不到了。那时我也从报纸上知道了 Linux 有很多发行版,因为国内宣传的缘故,我当时尽管知识从报纸上得来的印象,也是对 Radhat 感觉很不好,印象最好的是 Xteam

本来我对这玩意也没有什么很大的感觉,虽然也想自己试试,但总觉得太遥远了,于是也没有什么念想。不过有一次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了有买 Linux 发行版的,才知道这些东西原来是可以从国内买到的啊。

不过那时 Linux 给我的感觉一直不太好。有一次我在同学家里,和同学用他家的那台电脑来装 Turbo Linux。安装快结束的时候似乎卡住了,我们于是重启,结果启动不起来了,而那台机器里还有我同学的父亲的一些文件。现在会想起来估计是 lilo 什么的还没有安装我们就重启了,而那时我也不知道有 fdisk /mbr 这么个东西,最后也只好不了了之了。

我后来还尝试了几次 Redhat,从书店买的 6CD 的安装包。包装很漂亮,但图形界面就是启动不起来,之后只好去退货。后来经过我的尝试,我发现其实还是我那台老 DELL 太不争气,没有显卡驱动,最后我没法在那台机器上跑 X Window 系统。

其实有些情况下我似乎也是冤枉了 Linux。毕竟在国内,除非家里有好几台电脑的,否则很难把整个硬盘格了装 Linux。而一旦要弄双系统,这就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了,弄不好就要出错。至于图形界面,其实与 Linux 本身无关,硬件的问题,我后来装 FreeBSD 其实照样没有图形界面,但 FreeBSD 的优点是最小化安装,而不像一些 Linux 发行版那样在易用性上非要像 Windows 靠拢,追求启动起来就要进入图形界面,结果先靠驱动问题导致进不去,最后自然让人沮丧。其实就算是成功安装了又能如何,当时我家里没有宽带网络,我也只好安装一下 CD 上的程序玩玩而已了。

我在初三的寒假前听说了 FreeBSD,并在寒假的时候去书店买了几本相关的书籍,书上面都附有安装光盘,当时的是 FreeBSD-4.7。让我下定决心的应该是书里的前言,里面给 FreeBSD 说了不少的好话,像一些网易邮箱系统之类的应用让我比较吃惊,以及所谓的“正统说”,都给 FreeBSD 加了不少分。

回到家后,我几乎立刻就尝试了安装它。当时我还是战战兢兢的,也留下了双系统,毕竟我当时只有老 DELL 那么一台本子。安装过程比较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麻烦,虽然 hostname 设置那一块我当时还没明白,让我比较迷惑。FreeBSD 安装好之后默认的是进入字符界面,这在我的那台 DELL 上面完全没问题,后来我的一些 UNIX 字符界面的操作都是那时候学习的。

回想起那时的经历还真是唏嘘。初中毕业后的暑假里我有时间,于是就开始尝试一些 ports 之类的操作。家里只有 56K 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下载速度上线为 5K/s,费用也比较贵,不是包月的,而是按照小时付费。好在可以设置没有流量的时候自动断开网络,需要的时候再重连,否则电话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暑假过去后我就没有研究这些东西的时间了,像多数中国的学生一样,我平时里也没有使用计算机的机会。不过我那时买的 FreeBSD 书籍都是我常用的“厕上”读物,像《FreeBSD 使用手册(第二版)中文版》我就读了好几遍,纯干读,没有实践,不过这样读下来印象也挺深刻的。

后来我上了大学,才有了进一步接触 FreeBSD 的机会。那时候我家里仍然没有宽带网络,不过我有了一个 30G 的 5 代 iPod,我平时把它当作移动硬盘来用。我学校的宿舍的舍友带去了笔记本电脑,并且开通了网络,我于是就从他的电脑上下载了 6 张 FreeBSD 的 CD 镜像,带回家去用 VMWare 跑。那时家里有一台父亲的 IBM ThinkPad T43,性能还算不错,用来跑个 VMWare 虚拟机还凑合。我也是从那时候第一次接触 X Server,fvwm 之类的 UNIX 图形化的东西。

FreeBSD 如此吸引我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它有一个相当好的中文社区——FreeBSD China。我在 2004 年就注册了帐号,那时论坛还没有改版,域名也还是 community.freebsdchina.org,当年 Google、网络书签什么的还没有在中国流行,我还特地的把这么一个长长的域名给背了下来。那时候我也不上什么别的论坛,FreeBSD China 的论坛是我唯一参与讨论的论坛,从中我也认识了一些朋友。站点上的一些文章也不错,我很多的 UNIX 历史知识都是从那里来的,Eric Raymond、RMS 之类的大名也是从这里开始了解的。

大学之后我回家的次数不多,因此没有再实践 UNIX 系统。主要原因是我自己用的那台老 DELL 笔记本到最后也没有支持它的 UNIX 显卡驱动,只用字符界面连中文都不支持,不现实,我也不想只再虚拟机里跑 FreeBSD,时间长了我之前看的那些知识也都忘记了。不过这期间我也接触了类似 Fedore Core 之类的 Linux 发行版,由于虚拟机的显卡问题解决了,我也渐渐的改变了我原先对 Linux 的不良看法。

出国前我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也是一台 DELL。哪个时候我的 FreeBSD 知识其实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我眼界开阔了之后也明白了,FreeBSD 未必就是桌面环境的最好的选择。当时我买的 DELL XPS M1330 的硬件还比较新,因此当时的 Linux 发行版还没法引导,FreeBSD 也是一样。直到 Ubuntu 7.10 Beta 出来了之后,我才正式的使用了 UNIX。到了 2007 年底我开始用 Gentoo,到了 4 月份我开始用 Mac OS X,都没有碰过 FreeBSD。虽说 Mac 的内核是从 FreeBSD 发展起来的,但其中的一些配置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可以说它在用户界面上已经和 FreeBSD 没什么关系了。

这么长时间的 UNIX 的使用经历下来,我现在把 FreeBSD 的印象定位在了服务器上。桌面上我还是喜欢 Linux 的灵活。至于 VPS 的配置,我不想费时间复习 FreeBSD 的相关设置了,于是也只好先放一放。也许之后我有时间和足够空闲的机器,我会试着再重新学习一下 FreeBSD。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